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逸夫博物馆:引进来 走出去 地学科普之花永绽芬芳
2022-03-01 09:18:00
作者:
2022年伊始,博物馆内游人如织 彭晶 摄
  近日,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第一批认定名单公布,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以下简称“博物馆”)继1999年、2006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之后,再次入选。据悉,2013年度该馆被评为“优秀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建馆以来,博物馆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不断丰富馆藏资源,深入挖掘地学文化内涵,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构建起大学生、中小学生、社会公众为主体的立体科普教育体系,成为国内地学科普的一朵永绽芬芳的奇葩。
  引进来  “网红打卡地”讲好生态文明故事 
  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是国家二级博物馆,其前身是始建于1952年的北京地质学院博物馆。学校南迁武汉后,于1982年校庆30周年时重建并对外开放。经过40年的发展,博物馆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科普教育基地,获得国内高校博物馆首家4A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古生物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汉市十大博物馆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建馆之初,博物馆就致力于地学科普教育工作。40年来,博物馆积极引进社会资源,讲好地球故事和生态文明故事,科普受众达上千万人次。
  为提升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博物馆组建了包括院士、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科普讲师、志愿者等在内的百余人科普团队,李四光先生外孙女邹宗平女士也加入进来,专业领域涵盖地质学、海洋学、气象学、天文学等。针对近年来公众关注的“上天、入地、下海、登极”等地学科技问题,博物馆开办了《地球科普大讲堂》,开讲70多场,辐射人群达170余万人。与此同时,博物馆还开设了《矿物宝藏大发现》等20余门原创科普课程,成为传统课堂的有效补充。
  “夜晚的博物馆是什么样子呢?当太阳最后的光芒消失在地平线上,博物馆的一切真的会像好莱坞影片中《博物馆奇妙夜》一样活过来吗?假如恐龙醒来,是否会上演一场恐龙大战?”国家“双减”政策出台以来,博物馆全力打造课后科普服务体系。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重点突出青少年科普活动趣味性、探索性、好奇性和创造性,开展“博物馆奇妙夜”等活动,通过地质科普亲子游、拼化石、做拓片,实现与恐龙做“邻居”,孩子们在这一晚不仅能够获得超值的体验,还能收获课本上没有的地学知识,仅2021年下半年,就吸引了700余名小朋友及家长报名参与。
  走进博物馆科普教室“达尔文实验站”,记者看到,工作台上整齐地摆放着显微镜、防护镜、手捻、气吹、刷子等操作工具。“在这里,小朋友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化石修理。零距离地接触来自亿万年前的古生物,可以激发小朋友对自然的崇尚、对科学的热爱,树立起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信念。”馆长刘先国说。
  近年来,每年有超过百所湖北省内外中小学、幼儿园走进博物馆,进行科学体验活动,如面向高中生开展了“科技英才”项目,让学生完整参与从制定选题到结题汇报的科学工作,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思维;面向全国大学生开展了化石及古生物科普知识竞赛,以讲好地球故事,传播科学精神为目标引领,提升综合素质。同时,博物馆还承办青少年高校科学营地大分营系列活动、海外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夏令营、湖北来凤贫困山区学生梦想之旅夏令营、中学生科学夏令营等多个夏令营、开放日等,成为中小学生“网红科普打卡地”。
  凭借不断提升的服务能力和社会美誉,博物馆成为湖北省、武汉市多场科普类重大活动的主会场。2018年以来,博物馆连续承办了湖北省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周启动仪式、国土资源科普教育基地业务培训,联合承办中国(武汉)地学科普教育国际论坛、中国自然教育大会、第六届全国自然教育论坛,参加湖北省科技活动周、世界博物馆日、全国科普日等主题科普活动,社会反响强烈。
  2018年,博物馆联合常州中华恐龙园推出“爱恐龙 爱科学”系列主题公益科普讲座进校园活动,迄今已开展四季,走进了武汉市80余所中小学校和幼儿园,20000余名师生聆听了恐龙主题科普讲座,在江城青少年中掀起了一阵“恐龙热”。
  通过一系列“引进来”的举措,博物馆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和补充,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博物馆的社教事业。2018年以来,博物馆先后获得2019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重大示范活动先进单位、2019年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先进单位、2019年湖北省校外教育先进单位、2020年武汉市十佳科普教育基地、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打造了一张靓丽的校园文化名片。
  走出去 “行走的课堂”服务社会公众
  博物馆上下一致认为,向社会大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群体进行地学科普教育和推广普及,与地质科技创新同等重要。
  “引进来”的种种举措,为博物馆“走出去”奠定了坚实基础。早在1987年,博物馆就在院校博物馆中率先向社会开放。1988年,博物馆利用黑龙江满洲龙、多棘沱江龙和合川马门溪龙等恐龙骨架,配上其他地质标本,在湖北宜昌等16个城市巡回举办了“中国大型恐龙展”,参观人数达60万。1991年,博物馆又与东湖风景区管理局合作,举办了“地球奥秘展”和“李四光教授生平事迹展”,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不少中小学生参观后表示立志献身地质科学事业。目前,博物馆每年对外科普服务达300天以上。
  2018年以来,在全国科普日、科技活动周、世界地球日、国际博物馆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博物馆通过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等单位合作,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开展了“传播地学知识,弘扬地学文化”等近200场科普巡展,举办“学党史 办实事 爱科学 爱恐龙”等20余场主题科普讲座活动,传递“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为巩固国家脱贫攻坚成果、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10月17日,博物馆走进竹山县茂华中学,为1300余名师生上科普课,布置“美丽多姿的矿物”科普展板,以及化石、矿物标本展台,并向该校捐赠矿物标本和科普图书,为中学生们奉献了一场地学科普盛宴;2021年5月31日,博物馆走进学校定点帮扶县——云南省施甸县,通过开展科普讲座、地质标本与科普图书捐赠、爱心捐助、联合支部主题党日、采集地质标本等活动,与施甸第二完全中学开展支部结对共建,助力施甸县教育教学、科技创新等迈上新台阶。据悉,博物馆积极与全国各地有需求的学校、乡村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在全国多所中小学开展科普服务,增强学生脱贫意识。
  依托学校地球科学科普研究与创作中心,博物馆努力进行科普理论研究、作品创作、实践创新等,形成了包括图书、线下课程、短视频、MOOC课程在内的系列科普产品,推介给公众。其中,《沉睡已久的化石》《地球趣话》《漫游矿物世界》等系列科普图书,深受中小学生的喜爱,获得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荣誉,进一步扩大了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使科普教育工作整体得到提升。
  创新科普手段 “线上博物馆”永不闭馆
  “在漫长演化历程中,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给人类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宝藏,它们是记载地球历史的‘教科书’,也是破解地球奥秘的‘密码’。”2021年8月15日,博物馆与新华网联手,举办“追忆远古生命足迹,云游地球历史长廊——云游中国地质大学逸夫博物馆”直播活动。节目播出后,共吸引53万网民在线观看。
  这是博物馆第二次与新华网合作,举办网上地学科普活动。2021年大年初五,博物馆与新华网科普事业部以“云游”的方式,探访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海百合,累计浏览量超过200万。2019年起,逸夫博物馆开始尝试网络直播,目前在斗鱼、网易新闻、长江云、哔哩哔哩、快手、央视频等平台直播近20场科普活动,累计观看量四百万人次,取得了很好的科学传播效果。
  2020年疫情期间,博物馆暂停开放后,立即组织力量开发了线上逸夫博物馆数字全景展馆以及《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地大人—7+2登山科考》等线上科普专题展览,开设了“宅家学科普”“宅家逛逸夫博物馆—馆藏精品巡展”等科普栏目,打造了“博物循声”“让石头说话”“博物故事”等线上科普服务品牌,推出了一系列好听好看好玩的线上科普作品和科普小视频,与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联合开展线上“战疫”活动,联合发起上线全国地学博物馆联盟“自然科普”,承办湖北省第51个世界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启动仪式与系列科普活动,开展了线上“保护地球”主题讲座、线下科普作品创作比赛等,打造了“永不闭馆”的高校育人实践基地。
  目前,博物馆已拥有线上线下全景式展览平台,看展不再受时空限制。观众在馆内扫描二维码,就能听讲解、看展品介绍。逸夫博物馆还与中国科协、教育部、湖北省科协等机构、部门合作,加快构建资源共享传播平台,现已加入国家岩矿化石标本资源共享平台、可移动文物数据平台。目前,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的访问量超过200万人次。 
  “科普+”升级  科普育人结硕果
  建立1个云地质博物馆、孕育1个智慧地大人、2个开放式云讲坛、3类示范应用、4个支撑平台的地大特色“5G+生态文明教育体系”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公示2021年“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入围名单,由图书档案与文博部重点参与、学校牵头申报的“5G+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建设”项目成功入选,学校成为湖北省高校唯一入选该试点项目的高校。
  据了解,三维数字博物馆已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科普教育平台。“5G+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建设”项目实施后,将利用5G+智慧教育技术,构建5G实景科普体验平台,通过人与自然云讲堂、时光地球体验馆和云地质博物馆,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大众开展科普知识宣传,加强科普过程中受众与博物馆、科技馆及实际场景的实时互联互通,提升中小学生和社会大众对生态环境的真实体验,加深社会大众对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解,提高社会大众的生态文明认知素养。
  近年来,博物馆发挥展览传播教育的特殊优势,将“科普+”进一步上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担当国家使命。2018年,学校实施“地学长江计划”。2021年4月,博物馆推出了“问道地学 启赋长江—地学长江计划展”,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社会发展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以科普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为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了应有作用。
  为履行科学创新、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博物馆近年来协助培育了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逸夫科普讲解队,讲解员和志愿者在全国各类科普讲解大赛中屡获大奖,科普育人能力、文化服务力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受到社会媒体广泛关注。
  刘先国表示,逸夫博物馆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保护与博物馆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挖掘地学文化资源,推进地学科普教育,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打造地学文化育人新高地作出新贡献。(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 徐燕 陈晶 刘安璐 隋吉祥)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1-06-11 16:29
中国教育报 2018-05-18 1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