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5位武大人当选院士
2023-11-24 16:10:00
作者:
  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公布2023年院士增选名单,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4人。武汉大学动力与机械学院院长、工业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刘胜教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胜,武汉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博士,ASME会士和IEEE会士,微纳制造领域专家,国内芯片封装技术的引领者,在微纳制造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涉及集成电路、发光二极管(LED)、微传感器及电力电子IGBT等芯片封装)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202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6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年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年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09年IEEE国际电子封装学会杰出技术成就奖(全球每年1人,国内首人)、2009年中国电子学会特别成就奖、1997年国际微电子及封装学会(IMAPS)技术贡献奖、1995年美国总统教授奖(当年30人),1999年入选首批国家杰青(海外)项目(当年仅7人)。发表SCI论文424篇、SCI他引6600余次,出版专著6部(英文4部),授权发明专利196件。
  刘胜热爱祖国、治学严谨。早期研究航空复合材料结构力学和设计方法,成绩斐然;在国外求学时认识到国家在芯片封装领域落后现状和预感未来发展需要,毅然转入新兴的芯片封装领域,93年在中国共同发起IEEE芯片封装顶级国际会议,推动当时国内刚起步的封装行业与国际接轨。2006年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已为国内培养博硕士130余人,为改变我国芯片封装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此外还有4位校友当选。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校友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科技部973(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唐智勇(1989年至1996年,环境科学系本科、硕士)。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校友为同济大学副校长童小华(2001年至2003年,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深圳大学党委书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理事长李清泉(1981年至1988年,测绘学院本科、硕士,1993年至1998年,遥感学院博士),南昌大学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周创兵(1987年来校任教,1991年至1995年,水利水电学院博士)。
  唐智勇,1971年3月生。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科技部973(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Nanoscale顾问编委。199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1996年在武汉大学环境科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
  唐智勇长期从事功能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性能调控及其实际应用。提出了利用单个无机纳米粒子内在的物理化学性质,自组装构筑结构可控纳米粒子集合体的理论。先后系统地构建了具有良好电学、光学活性和机械性能的零维纳米粒子、一维纳米链和纳米线、二维纳米片、三维有序纳米结构及多维度纳米粒子超结构组装体,为无机纳米粒子自组装的研究工作及将来纳米粒子器件的实际应用提供了依据与理论基础。曾获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化学系授予“亚洲杰出科研工作者”“第十一届中科院杰出青年奖”,中国化学会-巴斯夫公司青年知识创新奖等。
  童小华,1971年2月生。现为同济大学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副校长。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带头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2001年至2003年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作博士后。
  童小华研究领域方向为获取精准的遥感空间信息,提升空间数据质量。其研究成果推动了测绘遥感从地球到深空天体、从广域到实时的技术发展,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并支撑多项重大工程,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重要奖项。我国首次“嫦娥三号”着陆探测器软着陆避障探测关键任务、中国第一颗民用立体测绘卫星“资源三号”颤振下高精度测图,以及“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等,都有童小华团队的贡献。
  李清泉,1965年1月生。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大学党委书记、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理事长,973首席科学家,“十一五”科技部863计划现代交通领域专家组成员,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第三批“广东特支计划”杰出人才。2000年至2012年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常务副校长。
  李清泉长期从事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将测绘、信息技术与工程应用结合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构建动态精密工程测量理论与方法,创建了道路高精度动态检测、文化遗产数字化复原、城市动态变化规律探测等重大工程应用的成套技术方法,在中国精密工程测量领域产生广泛影响。先后主持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科研项目50余项。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
  周创兵,1962年11月生。南昌大学流域碳中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水资源工程与调度全国重点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工程学会库坝渗流与控制专委会主任。2000年至2003年任武汉大学科学技术部部长,2003年至2013年任武汉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3年至2022年11月任南昌大学校长。
  周创兵长期从事水工岩石力学与库坝安全研究,是该领域学科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30多年来,周创兵围绕渗流与变形诱发的库坝安全问题,创建了“一个理论、两项技术”,即水工岩体渗流与变形耦合分析理论,以及库坝渗流精细模拟与多层次控制技术、坝区高边坡立体加固与协同控制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在我国200米级及以上特高坝工程中推广应用占比达80%,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为我国库坝渗流与高边坡变形稳定控制作出了突出贡献,推动我国库坝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水平迈上了新台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岩石力学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来源:武汉大学)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