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武汉华夏理工学院社会实践队奔赴四川深山续写“五年之约”
2021-07-26 15:28:00
作者:
  “老师再见!好舍不得你们!明年一定还来啊……”7月23日,在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柏香村的大山里,一群稚气的小朋友,依依不舍地围着一群大朋友深情告白。汽车翻过了一个山头,对面山上还传来孩子们稚嫩又响亮的喊声。这一幕虽然并不陌生,但仍让武汉华夏理工学院暑期实践队的师生们感动不已。这一天是该校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在柏香村举办的“生活美·加油站”夏令营结营的日子。近半个月的朝夕相处,孩子们与该校师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2017年至今,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连续五年在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柏香村开展夏令营、心愿计划、乡村振兴调研活动,活动受到当地政府及村民的大力欢迎和高度评价。
  只要心在一起,千山万水必会相逢
  “老师们,明年等你们哦!”实践队指导老师杨洋还记得前年夏令营结束时孩子们的呼声。但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实践队未能成行,只能暑假“云组队”通过网上为柏香村孩子们远程授课,师生们都感觉到些许遗憾。为了2021年实践队能如约而行,今年5月起,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经过招聘、笔试、面试多轮环节,挑选出在绘画、表演、手工、书法、篮球等方面有特长的同学组队。师生们课余时间在一起,反复研究设计课程并模拟课堂,终于做足准备,于7月8日踏上开往成都的火车。
  经过20小时长途奔波,乘坐五种交通工具,再经历5小时盘山公路,实践队员终于在7月9日傍晚到达柏香村,不少小伙们第一次经历这样的车程,一路“吐”到了目的地。刚一下车,实践队员们就   被村里的孩子们围住了。“大哥哥大姐姐们,你们又来了,好想你们啊!”当纯真的问候再次在耳畔响起时,一切思念与牵挂都化成了幸福的泪花。队员们顾不上旅途的疲惫,热情地与孩子们拥抱。
  丰富课程为留守儿童们开启艺术熏陶和梦想启迪之旅
  7月11日,实践队举行了简约的开班仪式。正式开班时间是九点 ,但不到八点,就不少小朋友翻山越岭来到学校,满心期待地等待开营。当天,指导老师梁黎带着孩子们上了第一节制作小红花、放飞纸飞机的手工课。课上,她教孩子们用彩色卡纸、吸管、棒棒糖等材料制作小红花。针对孩子们多是彝族留守儿童的特点,她引导孩子在做好的小红花上面写上对爸爸妈妈的祝福,把烦恼写在小飞机上放飞。师生们还教小朋友们合唱《送你一朵小红花》。“送你一朵小红花,开在你昨天新长的枝桠,奖励你有勇气,主动和我说话………”教室里歌声飞扬,爱意流淌。“爱是一种持久而深刻的感情。希望我能用微薄的力量教会学生们从爱出发,学会感知爱,表达爱。”实践队指导老师梁黎说道。
  随后两周时间里,柏香村小学的孩子们在这群大哥哥大姐姐的带领下,开展了手工、手绘、扎染、书法、英语、音乐、舞蹈、篮球、军训等十余门课程的学习。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扎染T恤、一个个手工缝制的精致红军包、一张张图文并茂的自然笔记、妙趣横生的书法课……让孩子们对课堂流连忘返,往往下课了还不舍得回家,守在学校想多跟老师们“腻歪”一会儿。
  广告专业学生黄哲是夏令营的军训教官兼书法老师。书法课上,他一改军训课时的正经严肃,幽默风趣介绍了文房四宝和书法的历史。他把书法课堂搬到教室外的操场上,先用猜谜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抢”毛笔,然后用特制的大毛笔蘸水在操场水泥上教学生们一笔一画地练习。下课后,孩子们意犹未尽,纷纷跑去找老师借笔玩。
  “先用清水打湿衣服,再用小皮筋根据自己的喜好结扎,然后在衣服上涂鸦自己喜欢的颜色……” 视觉传达专业王胜、孩子们口中的“豆芽老师”的扎染课也是最受欢迎的课堂之一。上课前,豆芽老师先给孩子们展示了一圈他昨晚努力完成的T恤成果。T恤上绚丽的纹路和颜色让小朋友们心动不已、跃跃欲试。课上,他不仅手把手教会小朋友扎染的基本方法,还给学生们讲解了扎染这一独特的民间传统染色工艺的原理和方法,小朋友听得专注又好奇,对自己的作品也充满了期待。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主题课程也是实践队今年特意设计的学习项目。实践队员们开动脑筋,用孩子们喜爱的方式教授党史,手工制作的红军挎包、共和国勋章故事会、军训成绩汇演、党史闯关游戏、大合唱《映山红》、诗朗诵《马边新征程》等课程内容,在结营仪式“礼赞百年,童心向党”主题汇演中得以一一展现,成为夏令营里一道独特精彩的风景线。
  夏令营里不少孩子都是连续几年都参加的老营员。为了更多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实践队员们经常在课后送孩子们回家。曾洪建、曾洪康兄弟俩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当实践队员们提出去他家里看看时,兄弟俩特别开心,拉着老师就往家里跑,连声说“家离得近,一会就到了”。事实上,实践队员们跟着他俩,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才终于到达他们位于柏香村二组的家。看到简陋的家中还贴着前年夏令营来时给孩子颁发的奖状,实践队员们感到既亲切又感动。孩子的父亲最近在家休息,看到实践队员到访,热情地招待他们并表达了真诚的感谢,说村里面很早就在口口相传,“听说武汉的那个学校今年又来了,所以娃们都高兴得不得了,每天早早就要去学校。”
  社会调研、主题团课点燃队员们乡村振兴火种
  除了上课,社会调研也是暑期实践队员们此行的任务之一。柏香村有十二个组,五百多户人家,全村平均海拔八百五十米,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村中大部分的公路修建了水泥路,茶叶、水果采摘等特色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课余时间,实践队翻山越岭,行走在山间小道上,探访柏香村的新面貌,了解当地产业发展情况,与当地老百姓们热切交流。一天下来,平均每个人步数都在两万以上。
  家访,也是实践队员们开展调研的一种主要方式。来夏令营的学生,大多为彝族的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夏令营里最大的孩子、初三的彝布不打算上学了,当地做了很多工作都没有效果。实践队通过家访了解到,他家中只有年迈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弟,从小缺少父母关爱引导,初中到县里读书又感受到巨大的落差,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队员谷承璋在夏令营里多次关照他,主动找他谈话,给他讲描述外面的世界和武汉的大学,以一个大哥哥的身份对他进行劝导,和队友们一起给他送去一套励志图书和一大箱足够用到高中的文具,鼓励他树立信心,以后到武汉来找老师们。或许是出于对老师们的信任和喜爱,这位年年都来参加夏令营的老营员,从开始的抵触到后面慢慢接受,并答应老师们继续读书,努力改变命运。这让谷承璋和队友们兴奋不已。“我也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我知道他心里的渴望,能说服他继续读书我心里感到非常舒畅,也很有成就感,觉得真是不虚此行。”谷承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收集到当地产业发展和教育发展现状的一手资料后,7月20日晚,在杨洋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在柏香小学开展了一堂“乡村振兴”主题团课。杨洋老师从“从中央一号文件看乡村振兴”讲起,提出通过“艺术教育促进乡村发展”、“艺术实践改变乡村面貌”、“传统工艺推动产业发展”“共促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等方式,将艺术实践运用在乡村振兴的大地上,并强调艺术实践要重视计划实施,结合具体农村要求,坚持走群众路线。师生们结合了解到的当地现状及自己本专业特色展开热烈讨论,分享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队员黄燕华表示,这次实践活动,让他真切地看到了国家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同时也了解到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在柏香村,不少孩子上学需要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腿上被蚊子咬的都是包,让人又感动又心疼。虽然现在全村已脱贫,但许多家庭给仍面临不少困难。希望自己能尽微薄之力,帮助孩子们放飞艺术梦想,也希望通过包装设计、产品推广等方式帮助柏香村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的收入提升。
  作为实践队的带队老师,武汉华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杨洋自17年开始就与柏香村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对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他介绍道,17年是夏令营第一年,人不是很多,因为艺术系列课堂在当地获得很好的反响和口碑,18年开始人数就逐年增加,现在每年都有不少‘回头客’,今年至少一半都是以前的学生。好多熟悉的小朋友升上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依然踊跃来报名。
  谈到实践队与柏香村的五年之约,这位在夏令营中最受孩子喜欢的青年教师不无感慨,“虽然每年的队员都有变化,但是每年都有我,孩子们已经开始戏称我杨爷爷了。五年的培育,让我对这个暑期实践项目有了一种深深的责任感。我希望看到我们实践队带给孩子们的改变,在下一个五年,下下个五年,在遥远的山区,这群孩子们永远是我们的牵挂。”
  据了解,实践队现在正着手给柏香村的孩子们定制成长相册,计划用照片记录与定格这五年相约相守的时光。(中国教育在线 通讯员 文/张慧 摄影/谷承璋、刘金源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