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信息素养与智能研修创新

      2019-12-27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教师角色也发生了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更多的是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培养,以及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新课堂教学要创造一种学生、教师和技术的生态,从而走向技术发展的新的时代,真正实现教育的创新。
  12月14日,在武汉市举行的东湖教育创新论坛暨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2019年会上,400余名来自全国教育界、学术界、企业界的专家齐聚江城,共同探讨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发展路径,探索勾勒智能时代教育新体系的美好图景。

吴砥副主任(右)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副主任吴砥教授在采访中表示,现在我们强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非常的多,比如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上好课、备好课、做好教研等。而新的阶段,也要强调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主要因为教师信息素养不仅是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去应用,它还需要教师有良好的信息意识、信息思维,还有一些信息伦理和信息安全方面的要求,另外还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所以这两者之间有一个全面的转变升级发展。

张晓明总编

  那么在广大教师置身于人工智能应用大环境的同时,如何在教师培训当中把人工智能这种新技术、新思维、新方法更好地运用下来,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网总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张晓明教授提出了四大初步构想。
  一是准智能化教师发展测评的初步构想。基于行为画像,基于大数据分析,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现状、教育教学能力做出一个智能化的诊断,从而找到培训工作的起点,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的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服务。二是准智能化教师有效选学的初步构想。智能研修很重要的一点是支持教师的个性化选学,因为每个教师都是活生生的发展个体,所有要关注每个教师的个性发展和需求,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帮助教师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通过人工智能支持教师自主选学。三是准智能化精准推送课程的初步构想。每个教师当确定了培训目标,确定了解决实际的问题点之后,还要通过培训的课程资源推送、研修来达到学习提供的目的,基于大数据分析,基于教师研修过程当中的数据统计,来对每个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套餐和有价值的学习资源。四是准智能化培训成效评价的初步构想。所有的培训最重要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善上,因此要用智能化的方式来考量培训效果,通过它来倒推培训供给侧改革,从而使得培训不断的可持续、更优质的发展。
  据了解,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网始建于2002年,由教育部发文批准成立,袁贵仁部长(时任副部长)亲自点击开通,面向全国中小幼教师及校长(园长)提供培训服务,在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共承担了教师与校长各类培训项目4469个,培训教师校长达2192万人次。在教育部的领导和规划下,承担了许多国家级示范性项目,对全国教师培训工作起了示范引领作用。在服务教师培训的工作过程中,努力以研究、创新来推动整个教师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的改革发展。张晓明总编表示,通过本节东湖教育创新论坛的举办,希望尽可能把很多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成果传承下来,同时面向全国教师培训服务群体,把研究成果在实践中应用下去。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发展,最重要靠教师的教育实践来落实,继教网作为论坛协办单位,作为网络的教师培训机构,就是要让国家研究成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动向和最新成就,通过这样的一个传播渠道,让更多的教师更好地在课堂上运用齐了,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受益,教育获得更有效的发展。也希望今后一个时期,能借助东湖论坛这样一个东风,在全国基础教育领域掀起一个新的智能化教学的、智能化教师发展的一个良好态势,全国继教网也将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陈敏博士发布课题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陈敏博士在本届论坛上发布了工程中心课题。包括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联合发起设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分级研制”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计算与大数据”专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教学效果评价技术”课题(NO.2018YFB1004504);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义务教育阶段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及其应用研究”课题(NO.MCM20170504);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课题(NO.BCA180091)。许多参会区域、学校纷纷进行了申报。
  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努力“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湖北分站二维码
[中国教育在线湖北分站]
扫一扫 关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