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聚焦双一流之武汉科技大学 地方高校也能冲刺一流学科

  中国教育在线    2017-03-30    

  省部共建 张之洞是学校创始人

  武汉科技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由教育部、湖北省人民政府、宝钢集团有限公司、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集团、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共同参与建设)。

  学校源头是1898年的湖北工艺学堂,张之洞是武汉科技大学学校创始人,毛泽东曾说,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史上,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以工为主开设70个本科专业

  武科大拥有许多传统优势学科,如材料与冶金学院和理学院、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国际钢铁研究院、机械自动化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等,各个学院在材料科学领域底蕴深厚。具体专业设置:

  武汉科技大学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70个本科专业,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2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

  钢铁冶金为优势科研实力雄厚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在钢铁冶金、材料、机械、化工、控制等领域具有较为突出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建有湖北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湖北省属高校唯一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科研基地、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校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

  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1%行列

  根据Thomson Reuters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简称ESI)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武汉科技大学材料科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行列。此轮ESI排名是根据全球研究机构2006年1月1日至2016年4月30日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SCI/SSCI中的Article和Review两种类型的学术论文被引用次数进行统计得出。武汉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论文843篇,总被引次数3763次。标志着我校材料科学已经进入世界高水平学科行列,相关学科在国际上具有了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如何争创一流学科?做强特色学科!

  “是像国内许多高校一样频繁地上马一些‘时髦专业’,还是继续死守冶金、材料学科特色?”几年前,全校上下对学校发展方向莫衷一是。

  “没有特色,专业发展可能走向同质化。而冶金作为国家航天、军工、建筑等行业的支柱,对于国家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该校党委书记孔建益说。

  经过反复论证,学校上下最终达成共识:“作为地方高校,只有发展特色学科、做强特色学科,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耐火材料与冶金实验室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一流!”这是武汉科技大学确定坚守冶金、材料学科特色办学思路后锁定的第一个目标。于是,武汉科技大学集中财力,每年拿出上千万元支持实验室建设。

  2013年底,耐火材料与冶金实验室被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使武汉科技大学成为全国地方高校中为数不多、湖北省第一家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省属高校。

  如今,耐火材料与冶金实验室设备总价值已超过70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接近1万平方米。有专家来校参观后感慨地说:“没想到一所地方院校的实验室设备这么齐全,这么先进。”

  近5年,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冶金学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23项、主持和参与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7项,每年有数十位教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该校材料学科的学者还和全球知名专家一起建立和制定国际耐火材料性能指标、新产品检测标准。

  “深挖传统特色学科这口‘井’,并把自身的传统特色优势发挥到极致,可能就是地方高校建设国内乃至世界一流学科的重要突破口。”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倪红卫表示。

  武汉科技大学优势特色专业一览:

  聚焦双一流之武汉科技大学:地方高校也能冲刺一流学科

  (中国教育在线 小e)

湖北分站二维码
[中国教育在线湖北分站]
扫一扫 关注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